太原重工:坚守初心 打造高端装备的“中国名片”

时间:2019/11/14 11:39:35 点击数:次 信息来源:上海证券报

  德国杜伊斯堡当地时间2018年9月4日,搭乘作为“一带一路”交通使者的中欧班列,太原重工840付轮对产品首次抵达德国。此时,太原重工已取得了德国DB车轮、车轴和轮对组装认证证书,是目前唯一取得该资质的中国企业。

  太原重工,这座新中国自行建设的首个重型机器厂,正在凭借自身产品,敲开世界的大门。

  一直以来,太原重工以装备中国制造业为己任,尽管在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中,太原重工和众多的重机同行一样,已不再是资本市场追捧的明星。但它仍然坚守着大国重器的使命担当,踏实地走在企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现在,太重人的目标是——让中国装备,装备世界。

  播种工业初心

  时针拨回到69年前,位于黄土高原腹地的古城太原,来自祖国各地的建设者汇集到这片土地上,开始了太原重型机器厂的建设,这就是今天太原重工的前身。

  在建立初期,太原重工就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从无到有的突破:新中国第一台大型电动桥式起重机、第一台350吨门机、第一台1200薄板轧机、第一台4立方米电铲、第一套火车轮箍轧机、第一套大型冷轧管机、第一座火箭发射塔架……上百项工业关键装备难题,逐一被太原重工研发攻克,上万台(套)国民经济急需的生产设备,从太原重工输送到祖国各地上百处工厂车间。

  时针滴答滴答转动,转眼间来到了1998年。对太原重工来说,这一年登陆资本市场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太原重工此后便进入了全方位改革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时期,营业收入也从1999年刚上市的4.26亿元,增至2018年的64.28亿元。从2011年开始,太原重工销售规模更是始终保持重型机械行业首位。

  经过几代太重人不屈不挠的努力奋斗,如今太原重工已经成为中国大型矿用挖掘机、大型轧机油膜轴承、大型压力容器、航天发射装置、多功能大型旋转舞台制造基地,国内外唯一一家全系列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截至目前,太原重工共创造了460多项中国第一或世界第一的纪录,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提供了2000余种、三万多台(套)装备。而这份“装备民族工业”的初心,也越发深沉地融于一代又一代太重人的血脉。

  铸就国之重器

  工业强,必须装备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由“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新征程上,太重人依旧坚定初心,太原重工担负的使命也愈加重大。

  “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坚定高质量发展信念,以此倒逼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太原重工董事长王创民表示。近些年,太原重工持续推进以“高端化、成套化、智能化、国际化”为主的转型发展战略,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传统产品领域,太原重工不断提升智能化水平,占领行业制高点。太原重工为宝钢股份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制造的国内首台250吨智能化起重机,可以实现传统起重机不具备的智能化控制、自动巡航、超精准定位、电气防摇、智能诊断、远程监控等功能,相当于给起重机装上了“大脑”。只需操作人员在一旁监督确认,起重机就会自动运行到目标位置,自动判断并避开非安全区域,使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下降到只有以前的30%,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引领了我国起重行业的发展。

  如今,太原重工的其他传统主导产品,如大型矿用挖掘机械、挤压锻造机械、风力发电机械等也都实现了智能化应用。此外,太原重工焦化设备还进军环保新领域,成功推出革命性的“环保+”解决方案——全新焦炉炉头烟车载除尘系统,为全省焦化产业环保升级改造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样板。

  在转型升级方面,太原重工重点开发适应未来国家产业结构的新产品,着力打造新的增长点。太原重工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先后布局了轨道交通、新能源、海工装备等转型产品,目前转型产品收入已占公司总收入的40%,支撑作用日益显著。

  其中,太原重工旗下的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改革,已经成为国内外唯一覆盖轨道交通全谱系车轮、车轴、齿轮箱及轮对集成产品的专业化研发、制造、检修和服务的大型骨干企业,具备年产车轮60万片、车轴16万根、新造和检修齿轮箱1万套、轮对组装3万付的制造能力。轨道交通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350公里的动车组轮轴制造技术,成功实现了高铁、动车组轮对的国产化,让“复兴号”“和谐号”穿上了“国产鞋”。该公司依靠自身全面的技术能力,获得了包括美国和欧盟在内的国际主要市场的所有资质认证,实现了出口“无障碍”。

  同时,太原重工在其他转型领域中,新能源领域形成了1.5-5MW系列陆上和海上风机的研制能力,及风电EPC总包、风场运维能力;海工装备自主研制了400英尺钻井平台和国产首台1900KJ海上液压打桩锤等产品,并打开了市场。

  转型发展中的太原重工已形成了多领域并重、新老产品并举的发展格局,并朝着“世界太重”的发展目标,一路铿锵迈进。

  叫响中国制造

  提起苏拉威西岛,很多人都会想起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里的地球转向发动机。相较于虚构的影片情节,现实中这个岛上则有太原重工制造的25台起重机。

  “走出去”的路上,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今年太原重工生产制造的25台起重机,是为德龙镍业二期炼钢厂提供的。该厂位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中部的摩罗西,地处赤道正中央,气候炎热,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极为落后。为了保证交货期,太原重工技术中心设计员刘二龙扎根当地,第一时间跟进产品安装进度。

  白天,他做好PLC等控制部分的调试,等到夜间趁电网负荷降低后,加班加点熬夜进行动车调试。安装调试期间正值当地雨季,雨水大时可淹没居住的板房和工厂,蚊虫肆虐,缺医少药,食堂可吃的只有腌菜和米饭,甚至饮用水也只能间断供应。但在这种极端艰苦环境下,刘二龙没有放弃,他克服衣食住行以及与当地人员沟通配合不畅的重重困难,按计划节点提前且高质量地完成了第一批设备的调试和验收。

  在海外作业的太重人,远不止一个“刘二龙”。与刘二龙的工作环境相比,远在俄罗斯极地黄金矿调试WK-55立方米挖掘机的矿山所人员岳海峰,体会的则是另一个极端环境:同样也是调试工作,那里年平均温度只有零下22摄氏度,在天最短的时候,白天只有三个小时,最低气温甚至超过了零下50摄氏度。

  不同的环境,相同的追求;不同的岗位,相同的初心。太重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为“装备世界”的愿景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作为国家装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除了做好相关产品服务,一直以来,太原重工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全球化发展道路,积极布局海外市场。2006年以来,太原重工国际化进程发展迅速,通过海外合作、海外并购、吸引海外人才等手段,不断拓展国际化版图。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创新型企业,引领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装备支撑,是太原重工在新时代下的历史使命,我们责无旁贷。”对于太原重工在新时代的发展,身为公司董事长的王创民信心满满。

  (原标题:太原重工:坚守初心 打造高端装备的“中国名片”)

  版权说明: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国上市公司网立场。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作者:王雪青 编辑:id020)
文章热词:太原重工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